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看教育 | 这些你不可不知的2019热点话题

KJ 菁kids北京 2019-05-28

一年一度,相约两会。有关教育的话题热度不减。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代表委员们趁热进行了一场“女童保护”的议题讨论;在部长通道及新闻发布会上,也听到了许多有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摒弃教育弊端的新变化与新思路…


大家最关心哪些教育话题?代表委员们又有哪些新观点?透过两会聚焦教育,以下精彩,不容错过~

声音

应减轻老师教学外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应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师薪酬,把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待遇保障和素质提升同步进行。

 

在谈到一些地区公办学校开设晚托班,由老师作为志愿者帮助管理孩子到晚上五六点的问题时,朱永新说:“老师不是保姆,应该把老师从教学以外的负担中解放出来”。

支持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设立教师教育一级学科,支持具有较好基础、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优先保证教师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并保持稳步增长。同时,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的“双导师制”。

为普通学校单设特殊教师编制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因进入普校配套资源不足,部分残障儿童不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支持,面临主动或被动退学的风险,希望通过为普通学校设置单独的特殊教师编制或资源教师编制,并将特教资源教师的职称纳入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应协同建立“特殊儿童信息系统”,进行入学登记和入学核查,并开放家长登记端口,鼓励家长主动登记。通过入学评估确保每个残障儿童得到合理的、匹配其能力基础和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

民主党派

“幼有所育”成最大热点

致公党中央、农工党中央、民盟中央、民进中央等共提交了5件涉及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涉及婴幼儿托育、幼儿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等多个方面。

 

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指出,做好顶层设计,制定3岁以下托育相关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统筹城乡推进公立和私立托育机构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广泛参与3岁以下托育工作;强化对婴幼儿托育机构的规范管理等。

 

民盟中央建议重塑幼教格局、加强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加快幼教队伍建设。针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量不足、薪酬较低、素质偏低等问题。

 

民进中央建议扩大学前教师队伍培养规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构建学前师资分类培训长效机制等。

教育部

当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不变

在对《关于逐步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提案》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由于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间较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还较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于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的建议,目前有两类观点。一方认为,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另一方则认为应纳入高中阶段教育。


 “站队”学前教育的一方认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有利于促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在对有关学前教育类提案和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当前公众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是保障入园机会和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学前教育是否应该具有强制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


另一方认为,应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此前就有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在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但成效参差不齐。教育部透露,这其中,就有地区出现财政困难,免费教育难以持续 ,但尝试在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并不等同于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热门话题

#校园欺凌#

所谓校园欺凌,亦称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近两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暴露出各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的漏洞:


  • 校园欺凌的治理政策指导性不强,政策内容及配套措施欠缺可操作性,在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与事后平复等过程中面临操作困境;


  • 学校执行治理政策的努力只能改善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现象,较为隐蔽的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问题继续存在。学校介入与处理欺凌的方式集中于“教育与鼓励”“移交公安部门”两种,与校园欺凌类型的多样性、复合性不匹配;


  • 学校欺凌治理实际处于“随机应变”的状态。学校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处于政府部门与家长之间的“夹心”位置,同时承受两方面压力。欺凌者的未成年人身份,使得公安、司法机关难以介入到欺凌事件中。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缺少法律顾问和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欺凌治理权能有限。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防治体系,也没有建立针对欺凌治理的激励与处罚机制,更缺少欺凌问题处理模式与流程的明确规定;


  • 部分教师出于班级团结或工作绩效考虑,不及时上报校园欺凌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嬉戏打闹。教师防治角色的偏离与失当,会被学生理解为对欺凌者的“默许”。

民进中央

需建立具可操作性的处理办法

  • 教育与惩戒并行。加强对欺凌的不同类型、发生区域、典型危害、监管重点、处理方式、处置流程、权力边界、心理辅导、治理目标与政策标准等的多学科研究,提供处理不同欺凌事件的标准模式。制定欺凌治理的相关法规,或在相关的法律中增加欺凌治理条款,为依法治校提供依据。推进工读学校制度改革,将接受工读教育由自愿改为强制与自愿相结合;


  • 明晰学校和教师的反欺凌责任,给予学校适当惩戒权。应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对任何校园欺凌事件必须予以解决而不能搁置或推脱。以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最低伤害原则为指导,建立校园欺凌治理的激励与问责机制,激发教师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将欺凌事件细节及处理措施和处罚结果记录在案,同时将欺凌事件调查与处理情况向上级报告;


  • 不应以欺凌是否发生或数量多少为依据评价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而应以学校、教师能否不加隐瞒、切实调查、有效应对、根据实际制定目标并扎实防治的情况及达成的效果为评价标准。

委员热议

学校:不可遮掩欺凌事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李有毅:学校应建立应急预案。老师要及时把情况了解清楚,具体到欺凌事件中涉及的孩子,被欺凌者如果责任很小,要全力保护这个孩子,如果这个被侵害的孩子本身也有错,那就要加强教育。


此外,对于孩子遭受侵害而产生心理伤害,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去安抚。对于欺凌者,一定要加强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强调其危害性。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求助公安系统,不要因为害怕丢学校面子、产生负面影响而遮遮掩掩。

家长:不能靠“私了”解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胡卫:对被欺凌的孩子,有的受了伤害选择隐瞒,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家长的教育也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家长在家里过于强势,孩子看到父母就怕,受到伤害也不敢说。


关于欺凌问题的处理,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去进一步解决,现在也有人呼吁能不能把未成年人的入刑年龄降低。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人就认为这种事情通过私了,却不知道这是人身伤害。欺凌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的欺凌形式制定不同的处置方式。

立法:建议赋予学校一定的执法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现有的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等不同法律文件,且立法的时候缺乏相关部门参与,导致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全国人大委托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及与校园安全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共同起草《校园安全法》。另外,还应规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校园安全,并建议赋予学校保卫部门及工作人员一定的执法权,相关主管部门因放任不管,或指导、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除此之外,既有的法律规范对于校园欺凌中施暴者的矫正要么过于宽泛,缺乏操作性,要么处罚起点较高无从适用。《校园安全法》中,应更加注重对施暴者的矫正,其中行为恶劣的施暴者,教育部门应与司法部门联合,通过参加义工计时服务等手段,将施暴者纳入社区矫正关注视野。

#儿童性侵犯教育#

3月2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了《“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熟人作案依然在性侵儿童案例中占据“主流”


据悉,该报告数据来源于包含各级检察院、法院公开案例在内的媒体公开报道,以及针对31个省份16152名家长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内容显示,在2018年媒体报道的317起案例中,施害者与被害者关系为师生、网友、邻里、亲属或其他熟人类型的案例数量为210起,所占比例接近七成。


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是,网友作案在熟人性侵儿童案例中的占比正在提高。2018年媒体报道的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性侵儿童案例由2017年的6起升至39起,施害者与受害者为网友关系的案例在熟人作案案例中占18.57%,所占比例仅次于师生关系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建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相关的条款,并围绕规范网络运营商的法律责任制度、修改刑法相关条款,增加网络猥亵儿童罪等罪名及未成年人被侵害后的民事赔偿标准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 因网络游戏里的暴力,尤其是色情和女童遭遇性侵、猥亵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这块儿的影响面越来越大。建议网络游戏应按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分设等级,比如18岁以下、14岁以下,以立法的强硬措施,强化游戏运营商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建议把防性侵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常态化教育当中,呼吁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系统研究防性侵教育课程和教材,能够更加规范、高质量地带入课堂,同时也要研究面向家长的教程。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中国教育报、央广网、人民网。图片源网络。


教育不止择校!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带来教育新起点



创新教育

京城三大名校校长说|国际学校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是游山玩水吗?



更多菁kids作品

点击关键词阅读


年度账单 | 菁kids创始人 | 择校指南

面试官 | 追剧 | 吼孩子

网课清单 | 逃霾预案 | 教育大事件

家庭性教育 | 校园爱情 | 双语教育

出国留学 | VR进课堂 | 美国兄弟会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